小助剂中国心! 青岛赛诺以创新与担当书写产业报国路来源:bob官方网站 发布时间:2025-11-06 00:00:03
在青岛平度市南村镇的赛诺新材料生产基地,中控室大屏幕上的数据流实时跳动,自动化生产线有条不紊地运转,一袋袋印有“赛诺助剂”标识的产品正通过智能物流系统发往全球——这是中国橡塑助剂产业从“跟跑”到“领跑”的生动缩影。成立二十年来,青岛赛诺新材料有限公司以“小助剂”为支点,以“产业报国”为初心,用军事化管理筑牢发展根基,以产学研协同突破技术壁垒,靠“销服一体化”赢得市场信任,在高分子材料助剂领域书写了“让世界爱上中国助剂”的奋斗篇章。
“那时候国外品牌垄断高端市场,同种类型的产品价格是国产货的3倍,客户宁愿花高价买进口的,也不愿给国产品牌一个机会。”回忆起创业初期的困境,赛诺董事长焦京广的语气里仍带着几分感慨。2003年,赛诺在青岛化工市场的小作坊中起步,最初的仓库只是一间4.5平米的小煤屋,生产的聚乙烯蜡只能用于最基础的塑料加工,在“低端混战”中艰难求生。
“莫欺少年穷!国外能做的,我们中国人一定也能做,而且能做得更好!”焦京广将“赛诺助剂,产业报国”的信念刻进企业基因。为了打破国外垄断,他带领团队一头扎进实验室,用三年时间做了上百次对比实验,在温度、压力、配方的反复调试中,终于研发出“改性聚乙烯蜡”技术——这项后来获得国家发明专利的成果,不仅填补国内空白,更解决了沥青路面在-30℃至60℃环境下的老化难题,让高速公路常规使用的寿命延长5年以上。2020年,该技术成功应用于京沪高速改扩建工程,替代德国进口产品,单公里造价降低近30%,累计为国家节约工程成本超数亿元。
如今的赛诺,已从当年的小作坊蜕变为集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拥有青岛、日照、内蒙古、宁夏等6大生产基地,年产能突破20万吨,产品覆盖聚乙烯蜡、EBS分散剂、PETS润滑剂等全系列润滑分散助剂,市场占有率达17%,稳居国内润滑分散助剂头部阵营;先后斩获“中国改性塑料行业十佳企业”“中国隐形独角兽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等荣誉,2024年更当选中国塑协改性塑料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单位,成为行业标准的制定者之一。2025年,公司凭借在高分子材料助剂领域的突破性创新,成功入选央视《强国智造》,专题报道分别在CCTV-7、CCTV-10播出。
“繁华背后,始终不变的是那颗‘产业报国’的心。”焦京广说,无论是早年攻坚进口替代,还是如今布局全球市场,赛诺的每一步都紧扣“为国造好助剂”的初心——小助剂虽小,却装着中国企业的大担当。
走进赛诺的生产车间,地面干净如镜,设备排列整齐,员工统一着装、精神饱满,操作流程规范到每一个动作——这是赛诺推行军事化管理的日常场景。“大客户最看重的是管理规范、现场干净、设备新、团队士气高,这些不是表面功夫,而是企业公信力的基石。”焦京广认为,助剂行业的竞争,本质是“细节的竞争”,而军事化管理正是打造“极致细节”的保障。
赛诺的军事化管理渗透在企业运营的每一个环节:在生产端,制定5套标准工艺流程,原材料编码实现100%标准化,数据准确率从99%提升至99.6%,产品不良率下降至0.1%以下;在团队管理上,推行“令行禁止、高效执行”的作风,要求员工每日提前15分钟到岗,召开“班前会”明确当日任务,下班后复盘工作成果,确保“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在现场管理中,实行“6S标准”,设备维护记录精确到小时,车间卫生责任到人,甚至连工具摆放的位置都有明确标识。
“刚开始大家认为严格,后来发现这种管理能让效率翻倍。”生产车间负责人张贵荣举例说,以前车间换产需要2小时,现在通过标准化流程的优化,最快40分钟就能完成,且产品合格率始终保持在99.9%以上。这种“严标准”不仅赢得了客户信任,更让赛诺率先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ISO45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成为国内助剂行业的“规范化标杆”。
“以前用进口助剂,出了问题只能等国外专家来,来回要半个月;现在赛诺的技术团队随叫随到,当天就能处理问题。”江苏一家塑料企业的负责人感慨道。这背后,是赛诺坚持的“技术销售和服务一体化”模式——不是简单“卖产品”,而是为客户提供“从配方到生产”的全流程解决方案。
赛诺的销售团队中,80%以上拥有化工或高分子材料专业背景,他们既是“销售员”,也是“技术顾问”。在与客户对接时,不仅会推荐适配的助剂产品,还会深入车间了解生产的基本工艺,帮助客户优化配方、减少相关成本。例如,针对某电缆料企业的“烟雾超标”问题,赛诺技术团队现场调试,推荐使用抑烟类助剂,将挥发性有机物(VOCs)降低,帮企业顺利通过环保验收,同时每吨成本降低。
支撑“销服一体化”的,是赛诺强大的研发技术实力。2022年成立的赛诺新材料研究院,以博士为核心,汇聚23名高校专家和47名产业链技术人才,配备激光光谱仪、粒径分析仪等先进设备,聚焦“无尘化助剂”“高效分散体系”“高温稳定配方”等行业痛点,将实验室成果转化周期从平均1年缩短至2个月。研究院还与青岛科技大学共建“中试产业化基地”和“聚乙烯蜡助剂实验室”,与青岛大学商学院共建国际商务硕士实践基地,实现“研发-中试-产业化-人才教育培训”的闭环。
截至目前,赛诺已累计获得10项国家发明专利、44项实用新型专利,主导和参与1项国家标准、10项行业标准及6项团体标准制定——其中《塑料含氟聚合物分散体》国家标准的发布,让我国在该领域首次拥有自主技术话语权。其明星产品EBS分散剂和PETS耐高温润滑剂,在国内高端市场的占有率自2018年以来提升29%,成功替代日本、美国、意大利同种类型的产品,成为中石油、中石化、POM、PC等大型装置项目的“首选国货”。
“磷石膏堆存是磷化工行业的‘生态之困’,但对塑料加工来说,却是‘价值金矿’。”赛诺技术研究院副院长李国英的这句话,道出了赛诺牵头成立“产业链生态圈创新联盟”的初衷。2025年10月,在赛诺联盟的推动下,磷石膏这一磷肥副产物通过表面改性技术,成功转化为塑料填充母料,不仅解决了环保难题,还让“工业废料”变身“高端原料”,在透光性和雾度上优于传统滑石粉,密度比沉淀硫酸钡小,为行业开辟了“绿色高值”新路径。
这一突破的核心,正是赛诺倡导的“产业链协同”理念。2022年,赛诺联合中国塑协改性专委会、青岛科技大学、贵州磷化集团等产学研力量,发起成立“产业链生态圈创新联盟”,涵盖原料供应、设备制造、终端应用等全链条企业,通过“技术共享、资源互通、人才共育”,打破研发技术与产业化之间的壁垒。
联盟的“赋能作用”体现在多重维度:针对中小企业“技术薄弱”的问题,不定期开设专项母料加工、工艺优化等实训班,邀请高校教授和行业专家“手把手”授课,累计为全国超3000家橡塑企业培训技术骨干;搭建“上下游对接平台”,帮助原料企业找到应用场景,为终端企业匹配优质供应商,例如推动贵州磷化集团的高品质无水石膏粉体,与赛诺的专用偶联剂、分散剂结合,形成“磷石膏-填充母料-塑料制品”的绿色产业链;联合成员单位共同研发环保型产品,如低VOCs色母料、生物可降解材料助剂等,推动整个行业向“双碳”目标转型。
“我们的目标不是‘独善其身’,而是带动整个行业升级。”焦京广说,联盟成立以来,已赋能近300家公司实现技术升级,通过“带土移植”的方式,将国内优质项目推广到越南、马来西亚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让“中国助剂”的生态模式走向全球。
“下一步,我们要让‘中国助剂’的声音传遍全国,走向世界。”焦京广的规划清晰而坚定:除了聘请世界冠军代言、投保产品责任险,赛诺还将启动“高铁宣传展播”计划,在京沪、京广等干线高铁的车身、座椅靠背、小桌板等位置投放广告,让每一位乘客都能看到“赛诺助剂”的品牌,感受到“中国智造”的力量。
为进一步夯实公信力,赛诺还要从“风险保障”和“品牌背书”双管齐下:一方面,购买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的产品责任险,为客户提供“质量兜底”承诺,让合作企业放心使用;另一方面,计划聘请世界冠军代言产品,以“冠军品质”匹配“冠军产品”,向市场传递“中国助剂不输进口”的信心。
在技术研发上,赛诺将向高端工程塑料、生物可降解材料、特种复合材料等前沿领域进军,计划三年内再突破10项“卡脖子”技术,逐步扩大国产助剂的应用场景;在产能布局上,日照10万吨高端橡塑助剂项目已进入生产阶段,这使赛诺对国内石化大厂的交货期进一步缩短,为全球客户提供更高效的供应链保障。
各生产基地通过实施MES(制造执行系统),有效打通计划层与车间执行层的信息壁垒,构建一个覆盖生产全流程的精细化管控平台。
“小助剂,中国心;小企业,也能有大担当。”站在新的起点,赛诺正以技术为笔、以联盟为墨,在全球化工舞台上书写“中国标杆”的答卷——从青岛的生产基地到遍布世界的市场网络,从进口替代到标准输出,赛诺的故事,正是中国制造业“向绿而行、向高而攀”的缩影。正如董事长焦京广所说:“我们要让世界知道,中国不仅能造好助剂,更能通过助剂,让中国制造更具竞争力,让‘产业报国’的初心,在全球市场绽放光芒。”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
下一篇:制品视频网站灬伊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