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通-更多新闻阅读次数 [1386] 发布时间:2025-08-19 20:24:47 来源:bob官方网站
靶向NADPH氧化酶1/4双重抑制:特异性阻断TGF-β促癌作用治疗胆管癌相关成纤维细胞的新策略
TGF-β信号通路在胆管癌中的双刃剑效应Abstract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信号通路因其对上皮细胞的促癌作用和对肿瘤微环境(TME)的免疫抑制特性,已成为极具吸引力的治疗靶点。在高度恶性且预后极差的肝内胆管癌(iCCA)中,最新临床试验显示TGF-β抑制剂疗效不佳。本研究系统揭示了TGF-β在iCCA中通过经典SMAD2/3/4信号通路发挥显著抑癌作用的分子机制,而抑制TGF-β受体反而促进肿瘤细胞生长。ResultsTGF-β信号在人类和鼠类CCA样本中的激活状态通过对IDIBELL队列、TCGA和TIGER-LC数据库的分析,发现iCCA中TGFB1-2配体和TGFBR1受体表达显
肠道菌群介导的甜菜碱通过m6A RNA甲基化调控骨骼肌纤维类型转化的机制研究
肠道菌群影响骨骼肌纤维类型的表观遗传机制骨骼肌纤维组成(慢肌纤维与快肌纤维比例)直接决定肌肉功能和代谢健康。近年研究之后发现,肠道菌群通过肠道-肌肉轴(gut-muscle axis)调控肌肉特性,但其分子机制尚不明确。本研究通过比较无菌(GF)、无特定病原体(SPF)和常规(COV)小鼠模型,结合转录组(RNA-seq)、甲基化RNA免疫共沉淀测序(MeRIP-seq)、16S rRNA测序和代谢组学分析,首次揭示了肠道菌群通过代谢产物甜菜碱(betaine)调控m6A RNA甲基化,进而影响肌纤维类型转化的完整通路。肠道菌群调控骨骼肌m6A甲基化图谱ELISA检测显示,GF小鼠比SPF和C
肠道病毒组在精神分裂症中的改变:揭示与疾病及治疗反应相关的病毒生物标志物
亮点• 首项探索精神分裂症肠道病毒组与治疗反应关联的研究• 病毒α多样性显著关联阴性症状严重程度• 鉴定出Brigitvirus等影响PANSS6周缓解率的特异性病毒讨论本研究通过对比49例首发精神分裂症(SCZ)患者与健康对照(HC)的粪便病毒组,发现尽管两组α多样性无显著差异,但SCZ患者表现出独特的β多样性特征(p
YY1诱导的长链非编码RNA HOXA11-AS通过表观修饰Nrf2通路激活氧化应激与炎症促进瘢痕疙瘩形成
背景瘢痕疙瘩是皮肤创伤修复过程中出现的良性纤维增生性肿瘤,以细胞外基质(ECM)过度沉积和成纤维细胞异常增殖为特征。近年研究之后发现,长链非编码RNA(lncRNA)在瘢痕形成中起关键作用,其中HOXA11-AS的异常表达与胶原合成紧密关联。氧化应激标志物(如ROS)在瘢痕疙瘩组织中非常明显升高,而抗氧化转录因子Nrf2的表达却受到抑制,但其调控机制尚未阐明。方法研究团队通过q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20例临床样本及培养的人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HKF)中HOXA11-AS的表达水平。采用shRNA敲低和过表达质粒(OE-HOXA11-AS/OE-YY1)进行功能实验,通过CCK-8/
最新研究发现,在脓毒症诱发的心肌病(SCM)发病过程中,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A)与其下游靶基因BNIP3形成关键调控轴。该通路通过直接结合抗凋亡蛋白BCL-2,明显影响心肌细胞铁死亡(Ferroptosis)进程。深入机制研究表明,HIF1A/BNIP3分子开关可改变细胞内活性氧(ROS)代谢平衡,进而调控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PX4)活性。这一发现不仅揭示了脓毒症心肌损伤的新型分子机制,更为靶向干预铁死亡相关通路提供了潜在治疗策略,对改善脓毒症患者心脏预后具备极其重大临床意义。
肝移植(LT)作为终末期肝病和肝细胞癌(HCC)的关键治疗方法,虽明显提升患者生存率,却因终身免疫抑制治疗带来新发恶性肿瘤(DNMs)的严峻挑战。最新多个方面数据显示,LT受者DNMs发病率达同龄普通人群的3.1-14.4倍,且具有恶性程度高、治疗反应差的特点,现在已经成为影响术后长期生存的首要因素之一。东西方人群在DNMs类型分布上呈现显著差异:西方以皮肤癌和淋巴增殖性疾病为主,而亚洲人群更易发生消化道肿瘤和肺癌。这种差异源于免疫抑制强度、环境暴露(如乙肝病毒感染)、遗传背景等多重因素的交织作用。特别有必要注意一下的是,亚洲地区缺乏针对性的监测方案,现行指南多基于西方数据,可能低估了胃癌等地域高发癌种的风险。
IRF2BPL通过抑制FOSL2介导的PI3K/AKT通路激活抑制骨肉瘤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机制研究
HighlightIRF2BPL在骨肉瘤中低表达且是独立预后因子通过TIMER数据库分析多癌种中IRF2BPL表达水平(图1A),发现其在乳腺癌(BRCA)、结肠癌(COAD)、肾癌(KICH/KIRC/KIRP)、肝癌(LIHC)等8种肿瘤中显著下调,而骨肉瘤(OS)组织检测证实其表达与患者生存率正相关(p0.05)。DiscussionIRF2BPL基因变异相关疾病目前尚且没有有效疗法,其通过拮抗Wnt信号通路导致儿童神经退行性疾病。本研究之后发现circRERE可通过miR-195-5p/IRF2BPL轴促进β-连环蛋白(β-catenin)泛素化降解,这与骨肉瘤中Wnt/β-caten
含SH3结构域鸟苷酸交换因子(SGEF)通过增强EGFR-NRF2通路介导的铁死亡抑制改善压力负荷性心肌肥厚
Highlight含SH3结构域鸟苷酸交换因子(SGEF)通过增强EGFR-NRF2介导的铁死亡抑制来改善压力负荷诱导的心肌肥厚实验动物所有动物实验均遵循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实验室动物护理与使用指南,并经郑州大学动物伦理委员会批准。使用8-10周龄C57BL/6J雄性小鼠,饲养在恒温恒湿的SPF环境中。SGEF在压力负荷性心肌肥厚中表达下调为探究SGEF在心脏重构中的作用,我们第一步检测了压力负荷心肌肥厚模型中SGEF的表达。如图1A所示,主动脉缩窄术(AB)后4周,心脏组织中SGEF蛋白水平显著下调。血管紧张素II(Ang II)刺激24小时后,心肌细胞中SGEF表达也明显降低(图1B)。这些数
RECQ5通过调控pre-rRNA加工维持核糖体DNA稳定性:肿瘤治疗新靶点的发现
在细胞生命活动中,核糖体DNA(rDNA)的稳定性至关重要。作为细胞内转录最活跃的区域,rDNA位点容易形成R-loop(RNA/DNA杂交体),这种特殊结构若不能及时清除,将引发DNA损伤和基因组不稳定。RECQ解旋酶家族是基因组稳定的守护者,但其成员RECQ5在rDNA稳定性维护中的作用机制一直未明。浙江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通过系统性研究,揭示了RECQ5通过调控pre-rRNA加工维持rDNA稳定的全新机制,相关成果发表在《Nucleic Acids Research》上。研究采用结构化照明显微镜(SIM)、体外解旋酶活性检测、Northern blotting、DNA-RNA杂交体
植物线粒体PORR蛋白通过特异性结合靶向内含子不一样的区域促进II组内含子剪接的分子机制研究
在植物细胞能量工厂线粒体中,存在着一种古老而神秘的遗传现象——II组内含子的剪接。这些源自α-变形菌内共生祖先的RNA元件,虽然保留了六茎环(DI-DVI)的基本结构框架,却在亿万年的进化中丢失了自我剪接能力。就像失去操作手册的精密仪器,它们必须依赖宿主细胞提供的蛋白质工具包才能完成剪接。然而,这个工具包的具体组成和工作原理,尤其是其中新近发现的PORR蛋白家族,仍然是未解之谜。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联合单细胞生物学中心的研究团队,与法国巴黎萨克雷大学INRAE研究所合作,在《Nucleic Acids Research》发表重要成果。研究人员聚焦于五个线粒体定位的PORR蛋白(POR
生物工程化双靶向杂交纳米颗粒重塑肿瘤微环境实现胶质母细胞瘤深度光动力治疗
胶质母细胞瘤(GBM)作为最具侵袭性的脑肿瘤,其治疗面临三大铜墙铁壁:缺氧且免疫抑制的肿瘤微环境(TME)如同坚固的堡垒,低免疫原性让肿瘤细胞完美伪装,而血脑屏障和致密细胞外基质(ECM)则构成物理防线。传统光动力治疗(PDT)虽能直接杀伤肿瘤并激活免疫,但在GBM中常因缺氧导致疗效受限,而免疫治疗又因TME中M2型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s)的免疫抑制功能难以奏效。更棘手的是,分泌型磷蛋白(OPN)会促进异常血管形成和免疫屏障构建,进一步阻碍治疗药物和免疫细胞浸润。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的研究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突破性研究,通过仿生工程构建了双靶向纳米平台F
转座元件在hPSC分化过程中的动态表达与亚细胞定位揭示其在人类早期发育中的调控作用
在生命科学领域,转座元件(TEs)曾长期被视为垃圾DNA,但近年研究之后发现这些占人类基因组近一半的重复序列在胚胎发育中可能发挥及其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TEs的高度重复性,传统短读长测序技术难以准确解析其表达模式和功能机制。尤其是在人类原肠胚形成这一关键发育阶段,TEs如何参与三胚层分化的分子机制仍不清楚。南方科技大学的研究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重要研究成果,通过PacBio长读长测序技术构建了人类多能干细胞(hPSC)向内胚层、中胚层和外胚层分化过程中的特异性转录组,首次系统揭示了TEs在人类早期发育中的动态表达规律和功能特征。研究之后发现特定TE超家族呈现谱系特异
水稻亚种间氮利用效率差异的关键遗传基础:OsNLP4indica等位基因的发现与应用
全球粮食安全面临严峻挑战,水稻作为养活半数人口的主粮,其生产却长期依赖高氮肥投入。令人担忧的是,当前水稻氮利用效率(NUE)不足40%,不仅加重农民负担,更导致土壤酸化、水体污染等环境问题。尤其有必要注意一下的是,优质粳稻品种在温带地区广泛种植,但其NUE明显低于籼稻,这一差异背后的遗传机制长期未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研究团队通过系统分析3000份水稻种质资源,发现OsNLP4基因在籼粳稻亚种间存在显著分化。该基因编码区三个错义SNP(C303A、A569G、G763A)导致籼稻型OsNLP4indica的GAF结构域发生氨基酸替换(Arg303Ser、Ser569Asn、Thr763Ala),这些
靶向CBP乙酰转移酶结构域的新型抑制剂开发及其在血液恶性肿瘤治疗中的突破性进展
在肿瘤表观遗传学研究领域,CREB结合蛋白(CBP)作为关键的组蛋白乙酰转移酶(HAT),其异常激活与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实体瘤的发生发展紧密关联。尽管HDAC抑制剂已大范围的应用于临床,但针对HAT家族尤其是CBP/p300的特异性抑制剂开发仍面临巨大挑战。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药学部的研究团队在《Translational Oncology》发表重要综述,系统阐述了CBP结构特征及其抑制剂研发的最新进展。研究采用生物信息学分析、分子对接模拟和临床前评价相结合的策略,重点分析了来自TCGA数据库的肿瘤基因组数据。通过虚拟筛选422,3671个化合物,鉴定出针对CBP BRD(结合自由能-11.4
引言特发性炎症性肌病(IIMs)是一组罕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以肌肉无力和多系统受累为特征。其中皮肌炎(DM)亚型与恶性肿瘤的高风险关联自191年首次报道以来非常关注。尽管两者共病的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但肌炎特异性抗体(MSAs)如抗TIF1γ的发现为风险分层提供了新视角。流行病学特征恶性肿瘤最常发生于IIMs诊断后3年内,尤以首年风险最高。DM患者的标准化发病率(SIR=4.66)明显高于多发性肌炎(PM)(SIR=1.75)。地域差异显著:西方DM患者常见卵巢癌(SIR=10.5)和肺癌,而亚洲人群以鼻咽癌和肺癌为主。有必要注意一下的是,包涵体肌炎(IBM)患者血液系统肿瘤风险增加3.9倍,可能与慢
AMPK调控ARF1定位于膜接触位点促进脂滴与线粒体间脂肪酸转运的分子机制
在生物体应对饥饿等能量危机时,骨骼肌细胞需要高效动员储存的脂肪酸以满足能量需求。这一过程高度依赖脂滴(LDs)与线粒体间的动态接触,但其中的分子调控机制仍存在诸多谜团。尽管已知Plin5等蛋白参与这一过程,是不是真的存在其他关键调控因子?特别是小G蛋白ARF1在脂代谢中的非经典功能亟待探索。华中农业大学的研究团队在《Cell Death and Disease》发表的研究中,通过系统的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揭示了AMPK-ARF1-Plin2通路在饥饿条件下调控LD-线粒体接触的新机制。研究采用C2C12骨骼肌细胞模型和小鼠饥饿实验,结合荧光脂肪酸示踪、免疫共沉淀、高分辨率显微成像等技术,发现
ATM抑制通过c-Jun/TNF-α/p-STAT1通路增强三阴性乳腺癌MHC-I表达及免疫治疗敏感性的机制研究
三阴性乳腺癌(TNBC)作为乳腺癌中最具侵袭性的亚型,约占所有病例的10-20%,由于缺乏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的表达,对内分泌治疗和靶向治疗不敏感,主要依赖化疗但易产生耐药性。近年来,免疫检查点阻断(ICB)疗法虽为TNBC带来希望,但仅对部分患者有效,主要障碍在于肿瘤免疫微环境的冷表型特征——CD8+ T细胞浸润不足和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I类(MHC-I)分子低表达。如何将冷肿瘤转化为热肿瘤成为突破治疗瓶颈的关键。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的研究团队在《Cell Death and Disease》发表的重要研究中,揭示了DNA损伤修
1 引言氢能因其142 MJ kg−1的高单位体积内的包含的能量和零碳排放特性成为碳中和目标下的理想能源载体。传统电解水制氢受限于阳极析氧反应(OER)的高过电位和海水电解中氯析出反应(CER)的竞争,而甲醇氧化反应(MOR)因其0.016 V(vs RHE)的低氧化电位可大大降低能耗并避免H2/O2爆炸风险。然而,Pt基催化剂易被CO中间体毒化,而铋(Bi)的引入通过电子效应和双功能机制可优化Pt的d带中心,减弱CO吸附并促进*OH活化。飞秒激光液相烧蚀技术通过非平衡条件实现了PtBi纳米合金的原子级混合,克服了传统热力学相图的限制。该方法利用超快能量注入(300-900 mW可调)调控Pt4+/Bi3+
SARS-CoV-2的NSP5、ORF6和NSP13协同调控炎症性细胞死亡激活的分子机制及病理意义
摘要SARS-CoV-2等β-冠状病毒通过精细调控宿主细胞死亡通路以平衡病毒复制与免疫逃逸。研究之后发现,冠状病毒感染可诱导Z-DNA结合蛋白1(ZBP1)与Z-RNA、RIPK3及caspase-8形成细胞死亡复合体,触发凋亡、焦亡和坏死性凋亡(统称PANoptosis)。病毒通过NSP5和ORF6分别靶向caspase-8的大、小亚基抑制其活性,同时NSP13与RIPK3结合阻断其招募至ZBP1复合体。这种协同抑制作用在β-冠状病毒中保守,且与IAV共感染时因细胞死亡抑制加剧炎症反应,导致小鼠死亡率升高。1 引言冠状病毒感染与宿主细胞死亡通路的交互关系复杂。ZBP1作为先天免疫传感器,可识别病
引言:血管稳态与表观调控的交叉领域血管内皮屏障功能紊乱是心血管疾病(CVDs)进展的重要的条件,涉及卒中、败血症和糖尿病并发症等病理过程。近年研究之后发现,表观遗传修饰酶SIRT6(NAD+依赖性去乙酰化酶)通过调控DNA修复和代谢稳态参与心血管保护,但其对蛋白质赖氨酸豆蔻酰化(KMyr)的调控机制尚未明确。由于缺乏特异性检验测试手段,目前已知的豆蔻酰化蛋白仅占潜在修饰靶点的极小部分。技术突破:H133Y突变体富集策略研究团队设计了一种创新性方法:利用SIRT6催化缺陷突变体H133Y(保留豆蔻酰结合活性但丧失去豆蔻酰化能力)作为“分子诱饵”,结合生物层干涉仪(BLI)和质谱(MS)技术,从293T细胞
上一篇:《强制侵略》日剧